网络消费网 >  品牌机 > > 正文
如果你是说话容易紧张,还很自卑的人,请看看这篇文章
时间:2023-06-22 14:53:00

想好的台词,一上台就忘了,脑海里一片空白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想要给别人点个赞,但是一开口就变成了另外一句话,莫名其妙就贬损了别人。词不达意的状态,连自己都看不过去了。

有人干脆说,“我社恐”,就把一切的社交,都拒绝了。

但现实逼着你去和人接触。比方说,在单位上,你要去参与应酬,集体活动,接待客户等。

进入群体,你一直不敢说话,久而久之,觉得自己很自卑,到哪都不受欢迎。

有道是,强行忍受,不如积极改变。老天爷给你一份困难的同时,也会给你一把解困的钥匙。

01

敢于正视自己,学会释怀。

我的一个小学同学,脸上有一个很大的黑色胎记。为了遮挡胎记,她留了长头发,把半边脸遮挡起来。

她和任何人交流,都不敢抬头。低头,沉默,从别人身边溜走,这就是她的常态。

在一次班会上,老师特意表扬了她。同学们也给她鼓掌。但是她把头埋得更低了。在她看来,所有的同学,都在嘲讽自己。

到了六年级的时候,她做了一次手术,胎记几乎看不到了。但是她仍旧留着长发,不敢和别人交流,更不能四目相望。原来,她的胎记,已经长到心灵深处去了。

哲学家培根说过:“身体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种遭人轻蔑的自卑,但这种自卑也可以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。”

身体上的缺陷,会让人“格格不入”,导致自己脱离群体。比方说,疤痕、兔唇、天生缺什么。

除了天生的缺陷之外,成长的历程,也会带来“不敢说话,自卑”的习惯。

我们都希望家和万事兴,但是很多家庭,一开口就“唇枪舌战”。一些父母,习惯了贬损孩子。

比方说,孩子上学时,和同学闹了几句,父母马上就说:“别给我添麻烦,就你事多。”孩子退步了,父母清清楚楚,孩子进步了,父母觉得是理所当然的。

一次次被父母否定之后,你就养成了“抬不起头”的习惯。回到家,都会被紧张的气氛伤害自己。出了家门,浑身也没有办法放松。

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,下一步就好办了。毕竟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

02

找到合适的社交方式,曲径通幽。

作家毕淑敏说过:“为了战胜自卑,我们就会更加努力。因为自卑的持续存在,我们或许会比较少骄横。因为自卑,我们记得渺小和尊崇,这未尝不是因祸得福。”

想要融入社会,第一步就是战胜自己,而不是坐等别人来帮忙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交方式越来越丰富,但总体来说,就是两种:面对面,不见面。

这两种方式,都适合不敢说话,自卑的人群。

第一,不接触式的交流。

有一个“陶谷易刺”的典故。

唐朝末年的学者陶谷,在春节时,收到了很多的“刺”,但是他本人没有什么礼物可以转送,于是把“刺”进行转送。也就是把小李送来的“刺”,转给小王。

“刺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“明信片”。

在没有手机的年代,送一张明信片给熟人,会留下很好的印象。有手机的时代,发一张电子贺卡,通过微信交谈,发电子信件,都是可行的。

想一想,你没有嘴上功夫,也害怕“见人”,用文字来交流,也未尝不可。

有一次,我和朋友出差,遇到一位不善言辞的老同学。他和我在一个包厢吃饭,但是没有走过来交谈,而是发微信问候我。这样做,不失礼貌,也避免了尬聊。

借助网络,你会省去很多的“话”,如果你经历几次“对话成功”,人脉关系也就提升了。

第二,勇敢地和别人接触。

“嘴甜”是可以练出来的。

只要你一开口,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,那么你的自卑感就消失了。

练习“嘴上功夫”,不必刻意去上什么“培训课”,或者买一些网络上的课程。要明白一点——实践出真知。

最简单的形式,就是主动和身边的人打招呼。你对同事、同学、家人,说“你好”。反复说,你就会发现大家都会冲你微笑,给你积极的暗示。再后来,习惯成自然,过去的一切,都不能持续影响你了。

提振了开口说话的信心之后,你再去应对社交,就简单多了。最好,你提前了解一下某次活动的基本情况,做到心中有数;深呼吸,调整自己的情绪;适当打扮,给自己增加印象分。

走进群体,最关键的步骤,就是“走出原来的自己”。

从社交的角度来说,常常低头、话少的人,显得谦卑,更受人欢迎。你的缺点,其实是你的优点,只是你自己不去承认而已。

03

当你觉得自己太笨,一开口就错,和谁交流都很“怕”的时候,就学一学身边的大树。

树不会说话,但是不因有人赞美而洋洋得意,不因有人诋毁而伤心,也不会因为大风来了,就逃走。这就是“宠辱不惊”。

当你的心情跌落到谷底时,也不要担忧。你是全班最差的学生,没有关系的,因为你不是全国最差的学生;你是全校最好的学生,但你不是全省最好的学生。我们永远都是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的。哪有什么谷底,不过是你“自以为是”而已。

人生并没有绝对的顶峰,也没有真正的低谷,只是一直处于“人群的中间”。摆正了心态,有了树的心态,就很优秀了。

每个人都很优秀,只是你没有打开“一个窗口”,亮出自己而已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
关键词:

版权声明:
    凡注明来网络消费网的作品,版权均属网络消费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网络消费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    除来源署名为网络消费网稿件外,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。
热文

网站首页 |网站简介 | 关于我们 | 广告业务 | 投稿信箱
 

Copyright © 2000-2020 www.sosol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 

中国网络消费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 

联系邮箱:920 891 263@qq.com

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15

营业执照公示信息